诗歌鉴赏是高考中的难点,很多学生面对考题都会觉得不知所措。有时即使是老师讲解了,有的学生也还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其实作为比较抽象的诗歌鉴赏题目,我们应该尽可能去找到一些方法性的东西,至少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路,学会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赏鉴;我们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在这里给学生提供一些鉴赏诗歌的技巧。这也可以说是解题思路,目的是争取对学生有所帮助。
第一是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获取基本的信息,明白作者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如题目中有“咏”说明是“咏物诗”,“怀古”说明是“怀古诗”,还有题目中出现“悲”我们就知道作者的感情,出现“送”我们可以界定为送别的主题等。
第二是关注诗人和时代。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关注诗人可以了解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流派;而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大多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如陶渊明我们就知道他的风格是“隐逸之志”。
第三是关注诗后的注解文字。这些文字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产生的原因,注解的文字一般来说也是鉴赏诗歌的突破口,考生往往能够在注解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前面三点使我们对给定的诗歌有了一个粗线条的认识,是对诗歌外围的把握,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可以真正进入诗歌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的对诗歌进行剖析鉴赏。
第四是关注诗歌的类型。因为不同的类型,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不同的,同时我们确定同一类别的诗歌,有很多共通的特点。比如“怀古诗”,从手法上主要是“对比、虚实结合”;情感基本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等,内容大多是写古人、古事和今人、今事。同样的其他类型的诗歌也有自身的特征,关注这点就等于给我们划定了一个范围,有了一把钥匙。
第五是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这是所有诗歌的关键,一般来说诗歌都有意象和意境,了解意象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切准诗歌的脉搏,把握诗歌大致的情感倾向,比如我们看到“送别诗”,就自然会关注诗歌中有关送别的意象,像“杨柳、长亭、寒蝉”等,而意境是一首诗的生命,相当于诗歌的主旨,但是诗歌的意境大多是借助具体形象的事件、人物、事物甚至关系来体现,关注这些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
第六是关注诗歌的直接抒情的句子。因为诗歌要么言志,要么抒情,要么道理,要么说趣,所以我们找到这些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等于在情感上与作者在一起了,这样的句子很容易判断,当然中国古代诗歌一般不是直接抒情的,我们只是关注那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或者说主要是关注间接抒情的内容。
第七是关注诗歌的相关语。这些相关语包括“点睛语、诗眼、练字处、味情语”等,这些句子是我们具体细致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主要手段,可以说没有这一步我们是无法进入诗歌真正的深处,也可以说对高考诗歌题目无能为力。我们不难发现在高考中有的就是围绕这个方面来出题的,所以我们必须非常仔细把握这一步,对每一种相关语要分清他们的形式,了解他们的作用和出题的类型。
第八关注诗歌中的典型动作。在很多诗歌中都体现很强的叙事性,因此要关注这些细节,特别是典型动作的词,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游园不值》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等,关注这些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态、情感、心理等,而且这些词使诗歌主旨的表述更具体,我们可以把这类诗歌还原成故事细节和片段,这样就更容易把握。
第九是关注诗歌中的有关典故。古诗用典是很常见的方式,典故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简洁,更富有韵味,诗歌中典故常常只有寥寥数语,但却表达了作者许多的情感。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理解的难度,特别是有些诗人喜欢运用典故,如李商隐、辛弃疾、李贺都是用典的高手,我们要进一步加深诗歌情感的把握就要关注它。
第十是关注诗歌的相关的手法。这些手法包括语言特色、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如果说从“第四步”到“第九步”是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那么关注这点实际上让我们明白诗歌是“怎么写”,当然这一步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分门别类构建一个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区分手法中相关的内容,做到网络化、明晰化。
上面的十点不能涵盖所有,但是我想能基本上做到比较全面理解诗歌,要知道,诗歌最重要的在于理解,一旦理解了诗歌主旨,就能够较为准确的答题了。当然,如果学生再把握一些解题的技巧,那么学生在高考时做诗歌鉴赏题就会更加得心应手。